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江南官方体育app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自然资源生

发布时间:2024-05-17 11:19:00 点击数:1
来源:江南官方体育网页版 作者:江南综合体育app下载安装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局、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和草原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决策部署,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制定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规划》任务落实。要目标同向,聚焦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任务,列出清单,细化措施,逐项落实。资源同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要向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聚集,发挥集合效应,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力量同汇,创新推进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治理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还需加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关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条件。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迫切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对美丽田园风光更加向往。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和骄傲,为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十三五”以来,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加强。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健全,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化肥农药持续减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产地环境明显改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清洁化生产逐步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实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集成逐步深入,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平台初步搭建,农业绿色发展正在从试验试点转向面上推进。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还不深入。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生产还没有从单纯追求产量真正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

  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粗放。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仍未根本改变,耕地用养结合还不充分,土壤退化和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绿色技术集成创新不够。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还不足。农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绿色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任务繁重,还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绿色生态的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形成。

  展望“十四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聚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将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显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绿色生态建设投资带动效应不断释放,将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技不断演进。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深入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有望逐步破解,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绿色发展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将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主体带动不断强化。绿色生产技术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应用,面向小农户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绿色品种、技术、装备和投入品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将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强化支撑,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对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科学谋划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搭建先行先试平台,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为先。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农业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策扶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依法治理。强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大制度供给,依法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与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正确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实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

  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退化耕地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的农业生产制度初步建立。

  ——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耕地生态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加快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大幅提高。

  ——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

  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基本建成。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施质量优先序下的耕地结构性保护。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挖湖造景、挖塘养鱼,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杜绝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对新增建设用地确需占用稳定耕地的,按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实现占补平衡,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管控西北内陆、沿海滩涂等区域开垦耕地行为,禁止毁林毁草开垦耕地。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实用易行的计量设施,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5亿亩,并结合实际加快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建立健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科学布局监测站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有效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退化趋势。推进土壤侵蚀防治,治理坡耕地防治土壤水蚀,建设农田防护体系防治土壤风蚀,治理侵蚀沟修复保护耕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强田块整治,建设田间道路。培育肥沃耕作层,实行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推行种养结合、粮豆轮作。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实施长期定位监测和遥感监测,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到2025年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1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防治农田扬尘和秸秆焚烧,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2025年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坚持分类分区治理,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技术,有序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等南方粮食主产区集成推广施用土壤调理剂、绿肥还田等技术模式,逐步实现酸化耕地降酸改良。在西北灌溉区、滨海灌溉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等盐碱集中地区集成示范施用土壤调理剂、耕作压盐等技术模。